北京交通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浏览量:2662 回帖数:26
2楼
就业特色工作:
构建完善的就业工作体制与政策保障制度
我校建立了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全面落实“一把手”工程。形成“领导主抓、部处统筹、学院为主、全员参与”的工作局面。建立学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度、就业工作校长办公会汇报制度、全校就业工作会议制度和学院考核奖励制度。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和《引导毕业生面向西部基层就业奖励政策》等20余项政策制度。将就业工作作为学院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与各学院的考核及拨款挂钩,从体制和制度设计上为就业工作提供了保障。
打造全程化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平台
我校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制定并实施《北京交通大学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方案》。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化与系统化的管理。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专业导论》、《学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和《KAB大学生创业基础》等课程,每门课程由专人负责,定期组织授课教师集体备课,所有课程全部采用小班授课,学生评教均在90%以上,课程受到同学们的欢迎。为了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我校分阶段、分批次组织了全球职业规划师、职业指导师和KAB创业指导师等培训。截至目前,全校共有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69名,国家职业指导师24名,创业指导师10名.《协同指导 梯度递进—北京交通大学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创新就业指导模式》荣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交通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
建立科学化、人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一是就业管理规范化。将毕业生按毕业去向分为3大类29小类,为每一类毕业生明确就业流程及注意事项,简化学生办理手续;二是就业服务人性化。全天接受学生面询,同时开通多部咨询电话,以高度的热情耐心解答每一位毕业生的咨询;三是就业指导全程化。就业工作从新生入校就开始进行宣传、引导。广泛开展了就业讲座、竞赛、校园开放日、职业测评、个性化咨询、沙龙等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活动;四是市场拓展多元化。面向国家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单位,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形成了以轨道交通产业为核心,集建筑行业、电力行业、电子信息、能源生产、航空航天、国防兵工、装备制造、金融服务等国家重点行业及村官项目、选调生项目、国家和地方公务员项目等于一体并辐射国家重点区域的多元就业市场格局;五是服务渠道信息化。我校 “全方位、立体化、一站式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获批北京地区高校就业特色工作项目,成为与北京市共建项目。构建了集政策宣传、招聘信息、签约服务和就业指导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体系,同时,运用人人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宣传最新就业政策及就业信息;六是困难帮扶贴心化。针对身体有缺陷、沟通表达能力差、实践能力薄弱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采取了多项措施。学校积极组织多种针对就业困难学生的求职能力提升活动,旨在帮助他们克服自身障碍,树立求职自信,主动沟通和表达,提升求职实战能力和技巧。在就业困难学生求职过程中,学校根据毕业生的困难等级及求职过程中的实际花费给予一定资助。2013年共有157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获得总计10万元的求职资助。
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建功立业
学校各学院、有关部门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通过举办形势宣讲会、主题报告会、校友报告会等活动,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鼓励毕业生把个人发展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努力做好“选调生”推荐、“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到村任职”和“社区工作者”报名推荐等基层项目。学校出台《北京交通大学引导毕业生面向西部基层就业奖励政策》文件,引导毕业生树立扎根基层、奉献社会的理念,对于到西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授予“奋飞奖”,并予以一定的经济奖励。2013年学校举办了以“守望理想 磨练青春 为建设新农村做出贡献”为主题的优秀“村官”返校活动和以“青春.责任.梦想”为主题的赴西部、基层毕业生联欢交流活动,在全校营造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氛围。
形成创新创业一体化的模式
我校通过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所学专业与创业项目相结合,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相结合,形成了“创业教育——竞赛选拔——政策支持——项目孵化”一体化的大学生创业模式。一是提供实践平台。学校14个国家和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部分科研平台向学生开放,新建1000平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心,直接服务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依托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7个国家和市级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在学校科技园设立500平米的区域,为大学生创业企业免费提供使用期限不少于两年的创业场地;二是配套专项经费。学校每年投入3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创新竞赛项目,投入200多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校级创业训练。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每个入驻大学生创业园的大学生企业可获得1到5万元的扶持资金;三是开设创业课程。在全校范围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等基础课程;四是举办创业竞赛。目前创业大赛已举办四届,共选拔出30支优秀创业团队注册成立公司,进驻我校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创业;五是促进企业成长壮大。我校大学生创业园积极为大学生企业提供法律、工商、税务和财务等方面的服务。同时聘请一批以校友为主体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创业导师,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专业化指导和服务,促进大学生企业的健康成长。
近年来,我校就业工作得到了上级单位及社会的认可。先后获评教育部首批“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北京地区首批“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北京市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我校大学生创业园先后被共青团中央认定为 “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被北京市科委认定为“科技创业体验基地”、被教育部和科技部认定为“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被北京市认定为首批高校“创业基地”。我校大学毕业生拉巴次仁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
就业特色工作:
构建完善的就业工作体制与政策保障制度
我校建立了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全面落实“一把手”工程。形成“领导主抓、部处统筹、学院为主、全员参与”的工作局面。建立学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度、就业工作校长办公会汇报制度、全校就业工作会议制度和学院考核奖励制度。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和《引导毕业生面向西部基层就业奖励政策》等20余项政策制度。将就业工作作为学院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与各学院的考核及拨款挂钩,从体制和制度设计上为就业工作提供了保障。
打造全程化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平台
我校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制定并实施《北京交通大学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方案》。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化与系统化的管理。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专业导论》、《学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和《KAB大学生创业基础》等课程,每门课程由专人负责,定期组织授课教师集体备课,所有课程全部采用小班授课,学生评教均在90%以上,课程受到同学们的欢迎。为了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我校分阶段、分批次组织了全球职业规划师、职业指导师和KAB创业指导师等培训。截至目前,全校共有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69名,国家职业指导师24名,创业指导师10名.《协同指导 梯度递进—北京交通大学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创新就业指导模式》荣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交通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
建立科学化、人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一是就业管理规范化。将毕业生按毕业去向分为3大类29小类,为每一类毕业生明确就业流程及注意事项,简化学生办理手续;二是就业服务人性化。全天接受学生面询,同时开通多部咨询电话,以高度的热情耐心解答每一位毕业生的咨询;三是就业指导全程化。就业工作从新生入校就开始进行宣传、引导。广泛开展了就业讲座、竞赛、校园开放日、职业测评、个性化咨询、沙龙等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活动;四是市场拓展多元化。面向国家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单位,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形成了以轨道交通产业为核心,集建筑行业、电力行业、电子信息、能源生产、航空航天、国防兵工、装备制造、金融服务等国家重点行业及村官项目、选调生项目、国家和地方公务员项目等于一体并辐射国家重点区域的多元就业市场格局;五是服务渠道信息化。我校 “全方位、立体化、一站式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获批北京地区高校就业特色工作项目,成为与北京市共建项目。构建了集政策宣传、招聘信息、签约服务和就业指导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体系,同时,运用人人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宣传最新就业政策及就业信息;六是困难帮扶贴心化。针对身体有缺陷、沟通表达能力差、实践能力薄弱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采取了多项措施。学校积极组织多种针对就业困难学生的求职能力提升活动,旨在帮助他们克服自身障碍,树立求职自信,主动沟通和表达,提升求职实战能力和技巧。在就业困难学生求职过程中,学校根据毕业生的困难等级及求职过程中的实际花费给予一定资助。2013年共有157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获得总计10万元的求职资助。
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建功立业
学校各学院、有关部门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通过举办形势宣讲会、主题报告会、校友报告会等活动,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鼓励毕业生把个人发展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努力做好“选调生”推荐、“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到村任职”和“社区工作者”报名推荐等基层项目。学校出台《北京交通大学引导毕业生面向西部基层就业奖励政策》文件,引导毕业生树立扎根基层、奉献社会的理念,对于到西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授予“奋飞奖”,并予以一定的经济奖励。2013年学校举办了以“守望理想 磨练青春 为建设新农村做出贡献”为主题的优秀“村官”返校活动和以“青春.责任.梦想”为主题的赴西部、基层毕业生联欢交流活动,在全校营造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氛围。
形成创新创业一体化的模式
我校通过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所学专业与创业项目相结合,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相结合,形成了“创业教育——竞赛选拔——政策支持——项目孵化”一体化的大学生创业模式。一是提供实践平台。学校14个国家和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部分科研平台向学生开放,新建1000平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心,直接服务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依托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7个国家和市级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在学校科技园设立500平米的区域,为大学生创业企业免费提供使用期限不少于两年的创业场地;二是配套专项经费。学校每年投入3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创新竞赛项目,投入200多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校级创业训练。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每个入驻大学生创业园的大学生企业可获得1到5万元的扶持资金;三是开设创业课程。在全校范围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等基础课程;四是举办创业竞赛。目前创业大赛已举办四届,共选拔出30支优秀创业团队注册成立公司,进驻我校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创业;五是促进企业成长壮大。我校大学生创业园积极为大学生企业提供法律、工商、税务和财务等方面的服务。同时聘请一批以校友为主体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创业导师,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专业化指导和服务,促进大学生企业的健康成长。
近年来,我校就业工作得到了上级单位及社会的认可。先后获评教育部首批“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北京地区首批“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北京市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我校大学生创业园先后被共青团中央认定为 “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被北京市科委认定为“科技创业体验基地”、被教育部和科技部认定为“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被北京市认定为首批高校“创业基地”。我校大学毕业生拉巴次仁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
2013/3/18 15: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