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还是来交大——北京交通大学考研扫盲贴★★
浏览量:2691 回帖数:25
1楼
——本人自为考生解答问题以来,接受了很多外校考生的咨询,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现在就几个较为普遍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对外校学生而言):导读:
外校生几个误区:1、极不自信;2、找导师划题(他们本校自己老师告诉这么做的);3、找“内部”资料,且资料贪多求大;4、找研究生学长;5、要考很牛的导师的研究生;6、担心出身不好被歧视;7、上学校“内部”辅导班;8、过于看中就业;9、考研基本问题都不知道;10、大三甚至大二就着手准备考研。11、对本校考生占便宜的误解
1、选择交大还是其他驻京高校
北京学府云集,其中不乏北大、清华、人大等足以让我们高高仰望的学校,实事求是地说,交大在名望、学科建设更重要的是传统还有一定距离;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很多排名是综合性排名,往往是求大而全,交大只有十多个学院,很多专业没有,排名时自然也就靠后;而且排名的指标很多,诸如院士,那些院士往往神龙见首不见尾,我觉得作为一个研究生,能得到院士的指导也许不是很现实的事情,所以个人认为那种排名对我们而言也许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近年交大竟然排名上升至39位,我也很吃惊。扪心自问,能有多少考研的人是抱着潜心学术的目标来的呢?好学校出来的以及像唐骏之类的高人去国外镀金,那么认为自己本科不好,或者就业较差的,就想来交大镀镀金毕业找个工作而已,我觉得要是这样就更没有在乎的必要了。
是不是应该与其他驻京高校比?怎么比?比什么?可比性在那里?与人大比人文社科?与北大比文科理科?交大就是一所传统工科院校,也只能在工科领域比较,清华,北理工,北航,北邮,科大,地大,矿大,工大,化工、林大、农大、石油、华电等这样的工科院校,虽各有千秋但是综合而言清华、北理工、北航在名气实力上在前列,再向下我认为应该是交大,北邮通信强悍,综合排名较落后;科大这几年得到北京市的重点扶持发展迅猛,但是北京科技大学不是中国科技大学,其长项还只限于冶金、钢铁、新材料等特定领域;中国农大是个很尴尬的学校,虽贵为“985工程”院校,但是其优势学科在于农学、食品、生物等领域,众所周知,农学以及农业院校就业往往欠佳,农大虽有土建、机械等工科专业,但非其优势学科,且实力与交大相比根本不是一个档次,所以农大的这些专业也不好就业,这样农大的较多专业都存在就业不佳的问题;其他几所在各自领域各有千秋,但是名望、历史、社会认同等方面与交大还是有些距离。交大毕竟是百年名校,交大家族源远流长。而且交大的运输、物流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名列前茅,交大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是和铁路有关,用一位资深人士的话说:北京交通大学全校都在从事铁路方向研究。
曾经和一个老师聊天,说交大的本科生很抢手甚至超过研究生,因为谈振辉校长在任时非常注重教学,所以交大的教学质量在北京高校一直排在前列,宁斌校长上任后提出建设研究型大学,开始抓科研,其实就是抓排名(排名重科研),近年交大名列39位,快达到中国男足国家队历史最好的排名了。
一个老师曾私下说过:交大的研究生生源最好的就是我们交大自己的本科生,也许,反正我没听说过哪位清华的人来交大读研究生。本人虽然不认为本科出身与自身能力有什么天然的关系,尤其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大部分人的大学过程都差不多,但是很多老师还是钟情考生的教育背景。
也许很多人更在乎能够“考上”而暂时不大去畅想以后的事情,学术深造之类。清华、北理工、北航是自主划线,而交大多数学科实行国家线,北理工、北航的某些学科和交大差不多甚至还不如交大,相对而言交大还是好考一些,这是一个重大的优势,甚至是可以钻的空子。因为单科成绩往往被卡住,几分甚至是一分你就没有复试资格,近几年交大的多数专业都有单独的复试资格线,但是还有不少是执行国家线。只是针对大部分的考生而言,没有轻视之意,更加自信的人也许会有更高的选择,比如清华,上交什么的,呵呵。
交大位于繁华市区,西直门交通枢纽之地;招生规模一直在控制,不像其他学校规模扩大,很多新生不得不“发配边疆”,北邮有鸿福校区(昌平区),北理工有良乡校区(房山区),北航、化大等都在郊县有分校。来北京上学希望设身处地感受一下北京的风云际会,大家还是不大喜欢去郊区的。更重要的一点是,交大的就业率在北京高校是比较高的,不敢说前三但是前五应该没问题(别忘了,北大和清华要占两席,也就是说在北京的工科院校里几乎是属于最高的)。
2、要不要找个研究生学长
很多联系我的人开口就叫我帮他找个研究生,个人认为必要性不是很大。交大的专业大都是工科专业,指定的教材很明白,就那么一两本书,不像人大、北大没有指定教材,甚至出题范围,让那些外校的、半路出家跨专业的摸不着头脑,找个研究生问问还是很有必要的。个人觉得只要把教材参透了,书里面的题做会了就OK了,真题答案都是固定的,而且交大多年的出题形式、考试范围都有很强的延续性,变化不是很大,所以真题很重要。我有个朋友考上了交大的机械制造专业,他唯一的资料就是真题;另外很多人问交大有无内部资料,以我所知,没有!而且99%没有,希望大家不要信这些;还有人求购考研资料,我就问他,你所指的考研资料是指什么?答曰:什么都行,只要是相关的,由此可见大家是多么的盲目,根本不知道需要什么,所以也就给了很多校外网站以及某些人士一些可乘之机,其实校外卖的很多资料都是胡乱拼凑的,根本没什么用处,浪费金钱和情绪;也有些研究生要我帮他们弄些资料给自己的老乡或者学弟学妹,我问他,你是过来人,你自己觉得有用么?他说,没办法,他们非要,也算给他们些心理上的安慰吧。另外:所谓的专业课笔记—小航个人认为:基本上没有用!而且我会问,大学你也读过了,你做过什么笔记么?你自己有什么所谓的专业课“资料”么?校外一些商业网站的笔记、资料大都是胡编瞎凑的,我只是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告诉你一个最捷径、最省时间、最省钱的路而已,信不信由你;所以工科考研只需:指定教材、历年真题,配以配套的教材参考书或者习题集,over。也许指定教材会有变化,尽管变化不大,但是一定要注重真题的研究,因为“教材是给学生看的,但是题是老师出的”(希望大家好好理解这句话)。
大家一定要注重对真题的研读和理解,争取把10年真题的每一个题熟稔于胸,你想,就那么一本书,就那一门课,都出了十几年了,还能有什么没有浮出水面呢?出题的老师还能有什么秘密和大家捉迷藏呢?其他专业我不知道,我研究过机械原理十年真题,有考机电学院的同学可以看看近年的《机械原理》的每一道题是不是在十年真题里有过类似的题目出现过,还有复试的机械设计。
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我不提倡找研究生帮忙,第一是因为研究生也有自己的事情,学业和工作都很忙,压力很大,而且很多人希望研究生前辈给做些“专业性的指导 ”,在这个节奏很快的大都市,大家都有自己的事要做,没有人会全心全意无偿地为你服务,非亲非故,似乎无法达到你的“专业性的指导”老师的要求。而且作为应试教育,考完试没多久都忘得一干二净了,因为他们也是突击的,考上之后再也不会碰,再也用不到,上的课、做的课题跟那些初试课程大多没有什么交集,这就是应试教育;更重要的是考研是自己的事情,不要总是依靠别人,有的考生连基本的考研知识都没有,基本的信息都不知道,这是很让人无语的,研究生给你的帮助也仅仅是基础性的辅助,这些信息你是可以找到的,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先自己去了解信息,对考研进行自我扫盲,然后实在是自己解决不了了,再求助他人。交大主页和研究生网站,我觉得你在问我问题之前是必须先浏览一遍的,http://gs.njtu.edu.cn/,尤其是一些女生,小航实在很不好意思说你们,但是每天都重复一样的问题我也很烦的,所以请大家一定先进行自我扫盲,勤奋一些,考研是自己的事情。(觉得今年考生的整体素质比去年高出一个档次,那些弱智的问题也少了,也许很多人再问我之前已经看了这篇文字。)
招生简章、专业目录及其指定书目:http://gs.njtu.edu.cn/showinfodetail.asp?I=1339&n=4不许有人再问起,问也不回答!
——本人自为考生解答问题以来,接受了很多外校考生的咨询,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现在就几个较为普遍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对外校学生而言):导读:
外校生几个误区:1、极不自信;2、找导师划题(他们本校自己老师告诉这么做的);3、找“内部”资料,且资料贪多求大;4、找研究生学长;5、要考很牛的导师的研究生;6、担心出身不好被歧视;7、上学校“内部”辅导班;8、过于看中就业;9、考研基本问题都不知道;10、大三甚至大二就着手准备考研。11、对本校考生占便宜的误解
1、选择交大还是其他驻京高校
北京学府云集,其中不乏北大、清华、人大等足以让我们高高仰望的学校,实事求是地说,交大在名望、学科建设更重要的是传统还有一定距离;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很多排名是综合性排名,往往是求大而全,交大只有十多个学院,很多专业没有,排名时自然也就靠后;而且排名的指标很多,诸如院士,那些院士往往神龙见首不见尾,我觉得作为一个研究生,能得到院士的指导也许不是很现实的事情,所以个人认为那种排名对我们而言也许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近年交大竟然排名上升至39位,我也很吃惊。扪心自问,能有多少考研的人是抱着潜心学术的目标来的呢?好学校出来的以及像唐骏之类的高人去国外镀金,那么认为自己本科不好,或者就业较差的,就想来交大镀镀金毕业找个工作而已,我觉得要是这样就更没有在乎的必要了。
是不是应该与其他驻京高校比?怎么比?比什么?可比性在那里?与人大比人文社科?与北大比文科理科?交大就是一所传统工科院校,也只能在工科领域比较,清华,北理工,北航,北邮,科大,地大,矿大,工大,化工、林大、农大、石油、华电等这样的工科院校,虽各有千秋但是综合而言清华、北理工、北航在名气实力上在前列,再向下我认为应该是交大,北邮通信强悍,综合排名较落后;科大这几年得到北京市的重点扶持发展迅猛,但是北京科技大学不是中国科技大学,其长项还只限于冶金、钢铁、新材料等特定领域;中国农大是个很尴尬的学校,虽贵为“985工程”院校,但是其优势学科在于农学、食品、生物等领域,众所周知,农学以及农业院校就业往往欠佳,农大虽有土建、机械等工科专业,但非其优势学科,且实力与交大相比根本不是一个档次,所以农大的这些专业也不好就业,这样农大的较多专业都存在就业不佳的问题;其他几所在各自领域各有千秋,但是名望、历史、社会认同等方面与交大还是有些距离。交大毕竟是百年名校,交大家族源远流长。而且交大的运输、物流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名列前茅,交大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是和铁路有关,用一位资深人士的话说:北京交通大学全校都在从事铁路方向研究。
曾经和一个老师聊天,说交大的本科生很抢手甚至超过研究生,因为谈振辉校长在任时非常注重教学,所以交大的教学质量在北京高校一直排在前列,宁斌校长上任后提出建设研究型大学,开始抓科研,其实就是抓排名(排名重科研),近年交大名列39位,快达到中国男足国家队历史最好的排名了。
一个老师曾私下说过:交大的研究生生源最好的就是我们交大自己的本科生,也许,反正我没听说过哪位清华的人来交大读研究生。本人虽然不认为本科出身与自身能力有什么天然的关系,尤其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大部分人的大学过程都差不多,但是很多老师还是钟情考生的教育背景。
也许很多人更在乎能够“考上”而暂时不大去畅想以后的事情,学术深造之类。清华、北理工、北航是自主划线,而交大多数学科实行国家线,北理工、北航的某些学科和交大差不多甚至还不如交大,相对而言交大还是好考一些,这是一个重大的优势,甚至是可以钻的空子。因为单科成绩往往被卡住,几分甚至是一分你就没有复试资格,近几年交大的多数专业都有单独的复试资格线,但是还有不少是执行国家线。只是针对大部分的考生而言,没有轻视之意,更加自信的人也许会有更高的选择,比如清华,上交什么的,呵呵。
交大位于繁华市区,西直门交通枢纽之地;招生规模一直在控制,不像其他学校规模扩大,很多新生不得不“发配边疆”,北邮有鸿福校区(昌平区),北理工有良乡校区(房山区),北航、化大等都在郊县有分校。来北京上学希望设身处地感受一下北京的风云际会,大家还是不大喜欢去郊区的。更重要的一点是,交大的就业率在北京高校是比较高的,不敢说前三但是前五应该没问题(别忘了,北大和清华要占两席,也就是说在北京的工科院校里几乎是属于最高的)。
2、要不要找个研究生学长
很多联系我的人开口就叫我帮他找个研究生,个人认为必要性不是很大。交大的专业大都是工科专业,指定的教材很明白,就那么一两本书,不像人大、北大没有指定教材,甚至出题范围,让那些外校的、半路出家跨专业的摸不着头脑,找个研究生问问还是很有必要的。个人觉得只要把教材参透了,书里面的题做会了就OK了,真题答案都是固定的,而且交大多年的出题形式、考试范围都有很强的延续性,变化不是很大,所以真题很重要。我有个朋友考上了交大的机械制造专业,他唯一的资料就是真题;另外很多人问交大有无内部资料,以我所知,没有!而且99%没有,希望大家不要信这些;还有人求购考研资料,我就问他,你所指的考研资料是指什么?答曰:什么都行,只要是相关的,由此可见大家是多么的盲目,根本不知道需要什么,所以也就给了很多校外网站以及某些人士一些可乘之机,其实校外卖的很多资料都是胡乱拼凑的,根本没什么用处,浪费金钱和情绪;也有些研究生要我帮他们弄些资料给自己的老乡或者学弟学妹,我问他,你是过来人,你自己觉得有用么?他说,没办法,他们非要,也算给他们些心理上的安慰吧。另外:所谓的专业课笔记—小航个人认为:基本上没有用!而且我会问,大学你也读过了,你做过什么笔记么?你自己有什么所谓的专业课“资料”么?校外一些商业网站的笔记、资料大都是胡编瞎凑的,我只是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告诉你一个最捷径、最省时间、最省钱的路而已,信不信由你;所以工科考研只需:指定教材、历年真题,配以配套的教材参考书或者习题集,over。也许指定教材会有变化,尽管变化不大,但是一定要注重真题的研究,因为“教材是给学生看的,但是题是老师出的”(希望大家好好理解这句话)。
大家一定要注重对真题的研读和理解,争取把10年真题的每一个题熟稔于胸,你想,就那么一本书,就那一门课,都出了十几年了,还能有什么没有浮出水面呢?出题的老师还能有什么秘密和大家捉迷藏呢?其他专业我不知道,我研究过机械原理十年真题,有考机电学院的同学可以看看近年的《机械原理》的每一道题是不是在十年真题里有过类似的题目出现过,还有复试的机械设计。
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我不提倡找研究生帮忙,第一是因为研究生也有自己的事情,学业和工作都很忙,压力很大,而且很多人希望研究生前辈给做些“专业性的指导 ”,在这个节奏很快的大都市,大家都有自己的事要做,没有人会全心全意无偿地为你服务,非亲非故,似乎无法达到你的“专业性的指导”老师的要求。而且作为应试教育,考完试没多久都忘得一干二净了,因为他们也是突击的,考上之后再也不会碰,再也用不到,上的课、做的课题跟那些初试课程大多没有什么交集,这就是应试教育;更重要的是考研是自己的事情,不要总是依靠别人,有的考生连基本的考研知识都没有,基本的信息都不知道,这是很让人无语的,研究生给你的帮助也仅仅是基础性的辅助,这些信息你是可以找到的,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先自己去了解信息,对考研进行自我扫盲,然后实在是自己解决不了了,再求助他人。交大主页和研究生网站,我觉得你在问我问题之前是必须先浏览一遍的,http://gs.njtu.edu.cn/,尤其是一些女生,小航实在很不好意思说你们,但是每天都重复一样的问题我也很烦的,所以请大家一定先进行自我扫盲,勤奋一些,考研是自己的事情。(觉得今年考生的整体素质比去年高出一个档次,那些弱智的问题也少了,也许很多人再问我之前已经看了这篇文字。)
招生简章、专业目录及其指定书目:http://gs.njtu.edu.cn/showinfodetail.asp?I=1339&n=4不许有人再问起,问也不回答!
2016/1/22 1:33:08
2楼
3.交大比较知名的学院和特色专业
作为老牌工科院校,交大的各专业都比较强,比如:机电,电气,土建、电信等,但似乎除了运输、物流在全国的翘楚地位外,没有特别突出的,但是都颇有积累,源于和铁路的渊源,交大可以说是目前全国仅有的和铁路联系密切的学校,全校各专业几乎都和铁路相关,所以一些原有铁道部企业最认可交大,比如南车集团、北车集团、大连机车、长客股份、青岛四方、株洲车辆、中铁各局(1-25局)、广州地铁、中广核、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唐山客车、中铁快运、神华集团、中铁物质、各省铁路局及其车务段等,交大的人去各铁路局只要愿意基本没什么障碍(毕业前夕两次校内招聘会),但是大家一般不大喜欢去,交大每年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服务这些企业。相对而言运输、电信、经管、机电、土建、电气更知名,报名人数逐年递长。理学院虽然在全国的排名不错,也有很不错的学科比如光学,但是近年看报名人数不是很多,也许人文学院是交大最不突出的学院。交大原本属于铁道部,现在划归教育部,交大的特色还在于和铁路相关专业,比如电信学院的通信、信号,土建学院的桥梁、隧道,机电学院的车辆工程,运输学院的运输、交规、物流,经管学院的企管、会计等,这些都是响当当的交大比较拿得出手的专业,尤其是经管学院,报名实在火爆,分数较高。虽然划归教育部,但是联系不会就此了断,反而会更加密切。重要的是这些专业也离不开这个大的背景。
有一个例子,有人问交大的桥梁隧道与北理工比哪个好,北理工属军工背景,与枪炮子弹武器相关专业很强,但是修铁路、架桥、开隧道这是交大的强项!
4.关于跨专业考研
很多考生说我是跨专业,对专业课信心不足同时很多人也过于渲染了跨专业的难度。以下是我与他们的对话:
小航:你觉得如果考自己的本专业是不是很有把握?
答曰:不是。
小航:考你本专业你是不是也要从头学起?
答曰:是的。
小航:你的本专业课是不是突击通过的?答曰:基本是,或者是的。 那好,我就送给跨专业考研的一句话:其实跨不跨专业跟考上与否没有必然的关系,至少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大。首先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大学教育,大多是考前临时突击,于此,大家的大学过程基本是一样的。考研科目不管是考什么专业都要从头学起。如果你不同意,我觉得你不会看到这篇文章,不会和我讨论这个问题,因为你可能保研了。大多数人都是跨专业,而且很普遍。高考时,别无选择;大学之后多重选择,梦想使然,兴趣使然,理想使然。一般而言,理工科转文史类专业比较容易;文科转理工管相对难些,因为有数学。但是也有很多文科的考生通过自学,高数也可以取得很高的成绩。对于交大这样的工科学校,跨专业也许只是冠冕堂皇的借口。
其次,即便你心里还有些犹豫,但是你得明白:考研初试以及复试考的是一门课而不是一个专业。说的再白些就是一两本书,所以考研除非考特牛的学校和热门专业,整体难度是低于高考的,而且是低很多。
以上可谓是小航的肺腑之言,同时也是一家之言,实在没必要就这个问题和我纠缠不清,真的,道不同不相为谋,不用踏我这个门。
5、关于外校歧视的问题
很多考生源于本科不好而考研,报考了又担心自己出身不好,惴惴于交大是不是存在歧视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是自己给自己增加的枷锁,人最大的无助是决定不了自己的出身,谁都希望生在帝王之家,家财万贯,锦衣玉食,但是不可能;每个人从小都有过对名校的无限向往,但是北大依然让我们高高仰望,更多的人依然遍及各色学校,所以考研是梦想使然。对门的两家top2学校每年都为生源之争打得头破血流,今年交大家族的大哥上海交大与同城兄弟复旦也因生源争夺使尽嘴上功夫。
每个学校都希望争取到最好的生源,但是也不是都可以如愿以偿;一般而言,究其研究生生源,本校是最好的,交大的研究生出身最好的也许就是交大自己的本科生,对大部分学校都是这样,这点是不容置疑的,至少我还没听说哪位清华的考生报考交大,同样山东大学的考生一般不会报考鲁东大学...所以交大每年都会录取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有的学校我们都没听说过,甚至有些专科考生,这些积极向上的同学,考研且考名校的研,这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不甘寂寞有什么错?努力拼搏有什么错?凭什么受人歧视?话说“人必先自辱,然后人辱之”,自己得看的起自己,别人才不敢小瞧你。我本人非常尊重那些本科普通的考生,复试时你可以理直气壮地跟老师说:我的本科较差,并不代表我差,一个很差的学生能过五关斩六将来到著名的北京交大参加复试且站在您这么优秀的老师面前么?读研究生从事的又不是什么高精尖工程,年轻人有膀子力气,不会的东西,我努力,我刻苦学习肯定学会而且肯定能做好。说到这里,这个问题就无所谓存在与否了,再纠结也没意义了,我们可以避而不谈了。
老师对学生学术背景的考虑因人而异(这都是冠冕堂皇的话,学术背景?通识教育、本科生能有什么学术?部分老师除了接点项目,以及毫无价值的文章之外,学术也是个很遥远的词汇。本科是通识教育阶段,创新?能有什么新可创?博士生讲创新,本科生、硕士生能创什么新?(大学时一位老师这么说,这是为数不多的让我记忆深刻的话),对此我们无法左右,所以我认为大家在初试通过后,要好好研习,对于准研究生而言有种良好的专业素养就足够,这是最高要求。
能力、运气很多因素都有关系,某一年我曾帮助过的一位外校考生以278(275国家线)的分数挤掉了一个303的,能力,也是运气,复试时,你得明白不同的老师需要的是什么类型的人,总之,复试时你要聪明,讲究些技巧,可以一起讨论。
大家想到的复试就是直接面对老师,其实复试内容包括专业笔试、英语听力、英语口语、专业面试等几项,主观作用无外乎就是专业面试,但是面试时是好几个老师,有的小组面试老师最多可高达十人,老师的个人主观因素很小,对于这种制度设计几乎是完美的,不公因素已经降到最低了;而且,交大的复试不像北大、人大那样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一般而言初试对最终录取起着决定作用,当然也未必,复试翻盘的大有人在。
另:交大有什么资格对大家的学校歧视?(用戴旭上校的话说,歧视?你有那个能力么?自作多情!)它又不是什么大牛学校,大多数老师也是普通的科研工作者(老师也是人,也压力重重,应付各种评定,还要还房贷、孩子上学...普通人,只是混碗饭吃的地方在学校而已);出身不好的考生就是因为本科不强才投奔交大的,来报考就是看得起她,她还“不思抬举”,你要是清华毕业的早去哈佛、耶鲁了,对吧?你要是足够牛,也许会跟交大的某个博导,因为自惭形秽才跟你这个副教授混。怎么说呢,你自己得看得起自己,你自己得觉得有资质和能力在交大这一千多亩地上混两年。未战先怯,犹犹豫豫,你一路走来,结局也只能是走人。
6.关于找导师的问题
很多人考研还是有些着急盲目,不知所措,不知问题的先后,孰重孰轻。有些人管我要导师的联系方式,我觉得有些哭笑不得,大家对于考研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导师。首先明确一个问题:导师≠出题人≠院士,有些人想的是找导师探探风声,拉拉关系,划划重点,但是有些人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找导师干嘛,只是觉得考研就应该提前找导师,或者说别人告诉这么做的。关键是你现在还没考呢,你应该先立足初试,过了国家线,过了复试线,这样你才有机会谈论导师的问题,才有机会畅想留在交大以后的生活。
初试跟导师几乎没关系,很多导师在学院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炽手可热,一言九鼎,其实很多导师就是普通的老师,好像是副教授就有硕导资格(部分讲师也可以招生,把学生挂在别人名下),好像评副教授也不是很难,好像一个讲师到了一定年限(好像5年?)就可以评为副教授。一个学院就那么少数的几个资历强的人,或者是在学院说上话的人,大多数都是默默无闻的普通的教学的老师,出题的人就那几个人。 大家想到的导师往往和院士联系在一起,院士毕竟是稀缺资源,很多学校引进院士首先是学科建设的需要,但是也不排除提高知名度、招生、排名的需要聘些院士来充门面,一般一个名气不错的学校也有不了那么几个,好像也有不少实在学校挂名,甚至在数个学校挂名;他们是搞学术的,一般不关教学,而且几乎不带硕士,在他们那里叫做助手,往往是博士以及一个团队。他们搞课题研究,要的是助手,一般不会只为培养学生,而且你觉得自己有能力给院士做助手吗?
还有些人,要导师的论文,数同样问题,复试阶段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但是最后一般会类似“统一分配”导师,而且导师的论文和初试一点关系都没有,考研初试只是基础知识的考察。一个学院的很多专业初试时考的都一样,比如经管学院的经济、财政、金融、国际贸易、社会保障等专业课大多考《经济学》,假如你考的是社会保障,即使选择的导师是社保的大牛,《经济学》初试卷让社会保障方面的老师出题的可能性也不大,找导师或者把导师所有的社保方面的论文背下来究竟会对初试有多大的帮助呢?研究生入学考试重点均为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复习时应重点放在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记住,初试考的是基础知识!你是学生不是学者!也就是说初试几乎不会有什么研究型的考题出现。关于导师的论文,只能说我们把问题想得太理想了,以机械专业为例,你觉得导师的论文里会出现教你怎么求自由度么(《机械原理》考研初试内容)?如有,那就不是论文而是讲义了。老师的那些论文或者课题跟你初试不会有太大关系,导师有某篇论文,就不一定是他的精髓,有些是为了职称、名利甚至应付而拼凑的,这些东西对他们自己来说,就像我们自己做的毕设,以后不想看了一样。
所以大家循序渐进,先要立足初试,拿到复试资格,再联系导师不迟,而且目前情况下被录取的研究生和导师最后是双向选择的;成绩是最重要的,切记!就现在而言,个人建议寻找和关注导师是下一年4月复试线公布之后的事情。(从初试结束到复试,你还有100天的时间应付复试,那个难度、任务量要比初试轻得多),此前初试成绩没有出来,你与老师又素昧平生,即使联系老师,老师能对你有什么承诺呢?大多数老师此时不怎么理你,也就不难理解了。
3.交大比较知名的学院和特色专业
作为老牌工科院校,交大的各专业都比较强,比如:机电,电气,土建、电信等,但似乎除了运输、物流在全国的翘楚地位外,没有特别突出的,但是都颇有积累,源于和铁路的渊源,交大可以说是目前全国仅有的和铁路联系密切的学校,全校各专业几乎都和铁路相关,所以一些原有铁道部企业最认可交大,比如南车集团、北车集团、大连机车、长客股份、青岛四方、株洲车辆、中铁各局(1-25局)、广州地铁、中广核、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唐山客车、中铁快运、神华集团、中铁物质、各省铁路局及其车务段等,交大的人去各铁路局只要愿意基本没什么障碍(毕业前夕两次校内招聘会),但是大家一般不大喜欢去,交大每年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服务这些企业。相对而言运输、电信、经管、机电、土建、电气更知名,报名人数逐年递长。理学院虽然在全国的排名不错,也有很不错的学科比如光学,但是近年看报名人数不是很多,也许人文学院是交大最不突出的学院。交大原本属于铁道部,现在划归教育部,交大的特色还在于和铁路相关专业,比如电信学院的通信、信号,土建学院的桥梁、隧道,机电学院的车辆工程,运输学院的运输、交规、物流,经管学院的企管、会计等,这些都是响当当的交大比较拿得出手的专业,尤其是经管学院,报名实在火爆,分数较高。虽然划归教育部,但是联系不会就此了断,反而会更加密切。重要的是这些专业也离不开这个大的背景。
有一个例子,有人问交大的桥梁隧道与北理工比哪个好,北理工属军工背景,与枪炮子弹武器相关专业很强,但是修铁路、架桥、开隧道这是交大的强项!
4.关于跨专业考研
很多考生说我是跨专业,对专业课信心不足同时很多人也过于渲染了跨专业的难度。以下是我与他们的对话:
小航:你觉得如果考自己的本专业是不是很有把握?
答曰:不是。
小航:考你本专业你是不是也要从头学起?
答曰:是的。
小航:你的本专业课是不是突击通过的?答曰:基本是,或者是的。 那好,我就送给跨专业考研的一句话:其实跨不跨专业跟考上与否没有必然的关系,至少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大。首先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大学教育,大多是考前临时突击,于此,大家的大学过程基本是一样的。考研科目不管是考什么专业都要从头学起。如果你不同意,我觉得你不会看到这篇文章,不会和我讨论这个问题,因为你可能保研了。大多数人都是跨专业,而且很普遍。高考时,别无选择;大学之后多重选择,梦想使然,兴趣使然,理想使然。一般而言,理工科转文史类专业比较容易;文科转理工管相对难些,因为有数学。但是也有很多文科的考生通过自学,高数也可以取得很高的成绩。对于交大这样的工科学校,跨专业也许只是冠冕堂皇的借口。
其次,即便你心里还有些犹豫,但是你得明白:考研初试以及复试考的是一门课而不是一个专业。说的再白些就是一两本书,所以考研除非考特牛的学校和热门专业,整体难度是低于高考的,而且是低很多。
以上可谓是小航的肺腑之言,同时也是一家之言,实在没必要就这个问题和我纠缠不清,真的,道不同不相为谋,不用踏我这个门。
5、关于外校歧视的问题
很多考生源于本科不好而考研,报考了又担心自己出身不好,惴惴于交大是不是存在歧视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是自己给自己增加的枷锁,人最大的无助是决定不了自己的出身,谁都希望生在帝王之家,家财万贯,锦衣玉食,但是不可能;每个人从小都有过对名校的无限向往,但是北大依然让我们高高仰望,更多的人依然遍及各色学校,所以考研是梦想使然。对门的两家top2学校每年都为生源之争打得头破血流,今年交大家族的大哥上海交大与同城兄弟复旦也因生源争夺使尽嘴上功夫。
每个学校都希望争取到最好的生源,但是也不是都可以如愿以偿;一般而言,究其研究生生源,本校是最好的,交大的研究生出身最好的也许就是交大自己的本科生,对大部分学校都是这样,这点是不容置疑的,至少我还没听说哪位清华的考生报考交大,同样山东大学的考生一般不会报考鲁东大学...所以交大每年都会录取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有的学校我们都没听说过,甚至有些专科考生,这些积极向上的同学,考研且考名校的研,这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不甘寂寞有什么错?努力拼搏有什么错?凭什么受人歧视?话说“人必先自辱,然后人辱之”,自己得看的起自己,别人才不敢小瞧你。我本人非常尊重那些本科普通的考生,复试时你可以理直气壮地跟老师说:我的本科较差,并不代表我差,一个很差的学生能过五关斩六将来到著名的北京交大参加复试且站在您这么优秀的老师面前么?读研究生从事的又不是什么高精尖工程,年轻人有膀子力气,不会的东西,我努力,我刻苦学习肯定学会而且肯定能做好。说到这里,这个问题就无所谓存在与否了,再纠结也没意义了,我们可以避而不谈了。
老师对学生学术背景的考虑因人而异(这都是冠冕堂皇的话,学术背景?通识教育、本科生能有什么学术?部分老师除了接点项目,以及毫无价值的文章之外,学术也是个很遥远的词汇。本科是通识教育阶段,创新?能有什么新可创?博士生讲创新,本科生、硕士生能创什么新?(大学时一位老师这么说,这是为数不多的让我记忆深刻的话),对此我们无法左右,所以我认为大家在初试通过后,要好好研习,对于准研究生而言有种良好的专业素养就足够,这是最高要求。
能力、运气很多因素都有关系,某一年我曾帮助过的一位外校考生以278(275国家线)的分数挤掉了一个303的,能力,也是运气,复试时,你得明白不同的老师需要的是什么类型的人,总之,复试时你要聪明,讲究些技巧,可以一起讨论。
大家想到的复试就是直接面对老师,其实复试内容包括专业笔试、英语听力、英语口语、专业面试等几项,主观作用无外乎就是专业面试,但是面试时是好几个老师,有的小组面试老师最多可高达十人,老师的个人主观因素很小,对于这种制度设计几乎是完美的,不公因素已经降到最低了;而且,交大的复试不像北大、人大那样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一般而言初试对最终录取起着决定作用,当然也未必,复试翻盘的大有人在。
另:交大有什么资格对大家的学校歧视?(用戴旭上校的话说,歧视?你有那个能力么?自作多情!)它又不是什么大牛学校,大多数老师也是普通的科研工作者(老师也是人,也压力重重,应付各种评定,还要还房贷、孩子上学...普通人,只是混碗饭吃的地方在学校而已);出身不好的考生就是因为本科不强才投奔交大的,来报考就是看得起她,她还“不思抬举”,你要是清华毕业的早去哈佛、耶鲁了,对吧?你要是足够牛,也许会跟交大的某个博导,因为自惭形秽才跟你这个副教授混。怎么说呢,你自己得看得起自己,你自己得觉得有资质和能力在交大这一千多亩地上混两年。未战先怯,犹犹豫豫,你一路走来,结局也只能是走人。
6.关于找导师的问题
很多人考研还是有些着急盲目,不知所措,不知问题的先后,孰重孰轻。有些人管我要导师的联系方式,我觉得有些哭笑不得,大家对于考研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导师。首先明确一个问题:导师≠出题人≠院士,有些人想的是找导师探探风声,拉拉关系,划划重点,但是有些人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找导师干嘛,只是觉得考研就应该提前找导师,或者说别人告诉这么做的。关键是你现在还没考呢,你应该先立足初试,过了国家线,过了复试线,这样你才有机会谈论导师的问题,才有机会畅想留在交大以后的生活。
初试跟导师几乎没关系,很多导师在学院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炽手可热,一言九鼎,其实很多导师就是普通的老师,好像是副教授就有硕导资格(部分讲师也可以招生,把学生挂在别人名下),好像评副教授也不是很难,好像一个讲师到了一定年限(好像5年?)就可以评为副教授。一个学院就那么少数的几个资历强的人,或者是在学院说上话的人,大多数都是默默无闻的普通的教学的老师,出题的人就那几个人。 大家想到的导师往往和院士联系在一起,院士毕竟是稀缺资源,很多学校引进院士首先是学科建设的需要,但是也不排除提高知名度、招生、排名的需要聘些院士来充门面,一般一个名气不错的学校也有不了那么几个,好像也有不少实在学校挂名,甚至在数个学校挂名;他们是搞学术的,一般不关教学,而且几乎不带硕士,在他们那里叫做助手,往往是博士以及一个团队。他们搞课题研究,要的是助手,一般不会只为培养学生,而且你觉得自己有能力给院士做助手吗?
还有些人,要导师的论文,数同样问题,复试阶段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但是最后一般会类似“统一分配”导师,而且导师的论文和初试一点关系都没有,考研初试只是基础知识的考察。一个学院的很多专业初试时考的都一样,比如经管学院的经济、财政、金融、国际贸易、社会保障等专业课大多考《经济学》,假如你考的是社会保障,即使选择的导师是社保的大牛,《经济学》初试卷让社会保障方面的老师出题的可能性也不大,找导师或者把导师所有的社保方面的论文背下来究竟会对初试有多大的帮助呢?研究生入学考试重点均为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复习时应重点放在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记住,初试考的是基础知识!你是学生不是学者!也就是说初试几乎不会有什么研究型的考题出现。关于导师的论文,只能说我们把问题想得太理想了,以机械专业为例,你觉得导师的论文里会出现教你怎么求自由度么(《机械原理》考研初试内容)?如有,那就不是论文而是讲义了。老师的那些论文或者课题跟你初试不会有太大关系,导师有某篇论文,就不一定是他的精髓,有些是为了职称、名利甚至应付而拼凑的,这些东西对他们自己来说,就像我们自己做的毕设,以后不想看了一样。
所以大家循序渐进,先要立足初试,拿到复试资格,再联系导师不迟,而且目前情况下被录取的研究生和导师最后是双向选择的;成绩是最重要的,切记!就现在而言,个人建议寻找和关注导师是下一年4月复试线公布之后的事情。(从初试结束到复试,你还有100天的时间应付复试,那个难度、任务量要比初试轻得多),此前初试成绩没有出来,你与老师又素昧平生,即使联系老师,老师能对你有什么承诺呢?大多数老师此时不怎么理你,也就不难理解了。
2016/1/22 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