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袁阔成”,记北京评书表演艺术家王军

楼主

kokeagle [离线]

1★☆☆☆☆

发帖数:3 积分62
1楼

“小袁阔成”,记北京评书表演艺术家王军

北京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 王军,是目前比较活跃的一位评书演员。每周都要在书馆、剧场演出十场评书,还要不断的创作、录制长篇评书作品。出版过二十多部评书的光盘,先后录制过50多部中长篇评书作品,他的评书录音曾经在300多家包括中央以及各省市广播电台播出。
每周三天才北京书馆表演评书《三国演义》,表演动作、口风劲头,颇有评书泰斗袁阔成先生之风。王军被同行和观众赞誉为“小袁阔成”!
  
  记者特地采访了这位从事最传统艺术的青年人。
  
记者: 你对继承传统书目和改编评书新作,和一些网络流行题材怎么看待?


  北京青年评书演员王军: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看法。所谓的传统评书,就是从几代人身上一直不断的丰富、发展、完善下来的艺术经典。其实任何艺术没有绝对的完全的“原汁原味”的,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在人的身上不断的传递着,人是今天的人,怎么着也不会说出“昨天”的话。所以老的也就是新的,新的东西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其实也是上几辈艺人们积累的艺术精华,换个角度看,其实也是“老”的。
  这就是一个审美的问题。原来老先生们提出过一个“你、我、他”的简单的艺术概念。就是“观众、演员、故事”或者“故事、演员、观众”……可以变换不同的组合。就是说哪个角度来看问题。评书讲究“跳进、跳出”一会儿我是说书人(演员)我就是客观审美的,就“他”;观众是主观审美的,我们是为观众服务的,观众就是“我”;演员是替代观众来说话的,只有说出观众的心里话,观众才与演员共同认可这一作品“他”,演员和观众共同构成了一个故事中的“我”,这就融为一体了。那么对于我来说,传统作品和网络新作品,其实都是一种市场需要,打的是大家熟悉的、热衷的一个“故事品牌”,但是真正输出的却是演员(我)的一种意识形态,我的一种对世界的认知。
  有人说传统艺人只有中国式的哲学,就是“因果”;其实不对,这是没有听过几天书的伪观众,不了解评书以及其他的传统艺术,才会这样自己琢磨着说。其实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的传统艺术是最有思想性的,最具人伦科学的。只有中国的传统艺术思想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不懂评书的人看到的是表面的曲折故事,因果报应。但是这个故事为什么这样发展呢,并不是既定的故事情节,就必须那样。评书,就要评,就要“以人为本”来首先塑造“人物性格”。这个故事情节的推动是符合人物性格的,只有这个人才能办出这样的事情来,由于他的性格因素才促使故事情节必然的往哪一个方向发展。所以真正的说书,不是说的故事,而是说的“人物”。说的“情和理”。不管是什么朝代、穿什么衣服,操何种语言,人就是必有人的本性的。所以说老书和说新书是一样的,穿着长袍马褂和穿着西装革履的人是一样的人,他办的事情必然是一样的。人性是永远一样的。什么时候都有好人和坏人,因为有贪得无厌的人,也就有气节高尚的人,这样的人凑成了社会,永远上演着一遍一遍不同,但是通过人性来看,又是极其相似的故事。唐、宋、元、明、清……你们翻阅历史,其实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才能够以历史为鉴,如果不一样,我们也不用借鉴了,是不是啊?  
  记者: 您播讲过的《蜀山剑侠传》很多年轻人特别爱听,觉得里边很有“料儿”,是冲着年轻人的口味去的么? 评书从选材到表演模式,都正在寻找突破口。比如题材这一块,当代的年轻人对于网络小说《盗墓笔记》、《明朝那些事》、《鬼吹灯》等作品有很高的呼声,尽管艺术不应该去媚俗观众,但是在艺术商品化的今天,一门古老的艺术想要生存和发展,也不能置民众的呼声不理。所以就评书题材这一问题,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大胆一些,流行一些?
  北京青年评书演员王军:
  这些民国期间的小说,其实当年在报纸上一连载,就有说书艺人拿过来说了。最早《三国》《水浒》的故事也是写书人和说书人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优秀作品。先有了民间的故事传说,写书人再进行搜集整理、润色,那么在文学性、思想性上进一步提高,说书人再在这个提高的版本基础上去说,回来再反馈到文字作者这里,慢慢的才有了我们的“文学名著”。包括新中国的一些文学作家,都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创作的。莫言都说自己就是一个“说书人”,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小时候听的故事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
  我之所以去说民国的一些小说,比如《蜀山剑侠传》,还有《江湖奇侠传》《近代侠义英雄传》等等,一方面他们是公版书(呵呵),还有就是他们在人民群众当中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有一些影响力,这样我制作出来的评书才能够很快的打入市场,获得市场。也就是必须要会找“焦点”吧。其实也不单是我,别人也一样。
  更重要的一点呢,还是民国时期是一个文化碰撞的时代。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新老文化的接替和争辩。《江湖奇侠传》《近代侠义英雄传》的作者“平江不肖生”就是最初留学海外,一心回国推广“西学”的,不过在他回来推广“西学”的过程中,他才真正的认识到了“国学”,没有对比怎么知道好坏。所以他进而大力发扬中国传统思想,与西学融合,使用大家都比较易于接受的“武侠”的形式,通过写小说来探讨自然与人性。我们自古就是讲究“天人合一”的,尊重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只有掌握他才能使用他。其实认真起来,中西文化也是统一的,因为都是“人的文化”。只是在部分细节上根据地域有所不同。那么说这些也是在认真的探讨“人性、文化和思想”,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同了,评书也要提高、提升自己的着眼点。
  比如我们家有一套书,就是我师父刘延广先生的《智擒惯匪燕子李三》,同是一部书,当初创作他的时候是颂扬我党我公安干警为民除害、缉拿惯匪这样一个主题思想。那么到今天还在说,还是特别受欢迎,是因为重心转移了,我们把剖析惯匪“李三”为什么难拿,他经过民国、日本、国民党统治三个时期,一直逍遥法外,一是当时社会的腐败、官匪一家,二来也是这个惯匪有很强的生存伎俩。我们现在的很多人离开了学校很多年,都没有融入到社会中来,没有个人生存的技能,为什么?李三不光是偷盗,他平时也要生活的,他开着一家油粮店来伪装自己,但是他的油粮店生意最好。比如人家来买一斤香油,李三给人家一斤一两,多给一两还不告诉人家,就说是一斤整。李三傻吗?不是。那时候都住大杂院,老百姓互相都看到谁家吃什么、买什么了。同样一斤香油,为什么你家买的就多一截儿呢?有人就去问李三是不是多给了?李三却说:“我的就是正好一斤,别人家的不够称,不够分量。”这样一来,都来李三家油粮店买东西了,不去别人家了,别人家缺斤短两啊。李三的生意就火爆了。多给一两也早赚回来了。这个是我们听书要学习的。
  有一次我给一个老板说《曾国藩用人》,他听完了,照付书钱、茶钱之外,还单独给了我200元的小费。为什么?他感觉他受益了,他受到了启发。他肯定回头就能用上,或者当时他就想到了解决自己公司里难题的办法了。是听书听来的。这是评书的社会作用。为什么过去都说是“高台教化”,称说书人为“先生”呢!不是跟说书人学“知识”,而是学“学问”。
  所以,我说书不是迎合什么人的“口味”。你追着别人永远也追不上。要能够把别人领导自己擅长的领域里,跟打太极拳是一样的道理,这就是“中国道理”。再者说,还是那个人性的道理,人的成长都是一样的。我说的是人的成长发展规律。要掌握人的规律,就是心理学和社会学。把天、人、社会的规律搞明白了,就是一个大圈和小圈的问题,都是一个圆。谁也转不出这个圈子去,这就是规律。
  所以我说书是遵循着这样的一个道理和规律的。新书、旧书都是一样的,书面文字和口语艺术是不同的,改动的是故事的结构,剖析的是书里的道理和规律。今天网络追捧的修仙、穿越题材,还是几十年前《蜀山剑侠传》《江湖奇侠传》《青城十九侠》描写的场景。今天的我们跟几十年的人同样面临一个大问题:没有信仰,没有归属感。生存压力大。青年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修仙是什么?穿越是什么?就是在探求另一个“自我”。再流行的网络小说,不去理解,拿过来“念”一遍,人们会喜欢吗?要讲透这个道理,听你书的人会追随你终生的。还会有爱听不爱听的问题吗?这是评书的真谛。
人们在呼唤正义、呼唤道德,评书里的忠臣良将、侠士、仙侣,会给今天人们一个心灵上的满足。所以人们也在呼唤评书,呼唤真正的说透人情的评书!

  记者: 评书自兴起到如今,两千多年来,一直是装文扮武我自己,一人多角的表演模式。如今对口评书、三人评书已经出落端倪,你如何看待这一表演模式?
  北京青年评书演员王军:
  一个人说和两个人说、三个人说……六十个人说,他没有本质的区别,还是在说评书。所以我一直说,曲艺的改革不是外在的形式改革,几个人说,说什么题材,还是坐着说、站着说,都是一样的,因为你没有动真正的东西。你不动,他永远是评书,你动了,他就不是评书了。
  这些东西我也一直在摸索,我也在研究其他的形式说书,我们也演出过,录过音,发行过光盘。两个人说书、三个人说书,只是图个热闹而已。那么评书的真谛是什么?是我上面所说的东西。那么我的设想是,两三个很好的说书人,很有思想的说书人,在一起共同说书的时候,对于一个焦点问题是要争论的,是各持不同意见的,各自代表不同人群的。比如,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对不对?三英战吕布当中的刘备起一个什么的作用,刘备的武艺如何?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曹操和刘备……这都是提出问题解决大家关心的问题,用这个争论问题来拴住大家一集一集的往下听。还用过去老办法,“手起刀落,性命如何?下回再说……”。现在谁管你是死是活啊? 这不是今天的观众关注的问题了。要说跟过去的不同,就是我告诉你这人死了,或者没死,你知道结果了,你还必须来花钱听。那就是“不是生和死的问题,而是如何生、如何死的问题”。
 
  记者: 评书的这个“评”字,也就是说书人的独家观点吧,互联网上人人都能发朋友圈评一评的节骨眼儿上,让年轻人爱听你的“评”这是不是特别难?
  北京青年评书演员王军:
  大家都有观点是对评书的一种促进,这样才是一个评书正常发展的好土壤。当然有难度,没难度都会说评书了,人家还会花钱听你吗? 难,但是要努力学习啊,只要学习就不会那么难了。 评 是有很多种的,脱离于人物、故事的“评论”是低级的一种。夹叙夹议,更好一些。用个人的感情来塑造人物,用人物性格来推动故事进展,才是高级的“评”。你一张嘴,这个人物的形象一出来,那就已经是评了。你为什么设计他长那个模样,你为什么给他设定粗细嗓音、某地方言?这不都是评吗?就给这个人物定性 了。所以图画高于文字和语言。一个形象,一个眼神儿,胜似千万言语。长篇大论的评讲,啰嗦起来没完,您喜欢听啊?论据找上一大堆,其实是失败的。这不是评书的“评”!要永远知道观众比你明白,比你知识高,一定要点到为止,给观众留出想象的空间,不要画蛇添足。







王 军 老 师 评 书 演 出 场 所:
每周三 四 晚上7-9点,德胜门内大街滨海胡同4号,什刹海宋庆龄故居西行150米,后海拐角“康龄轩书茶馆”,
票价:单次购买50元(月票100元8次,便宜啊,合12元多一点)
电话:010-84033998
每周六 下午 一点到三点,交道口西南角 新华文化大厦一层,
嘻哈包袱铺(交道口剧场)评书专场
票价:40元
交道口南大街15号新华文化大厦一层(地铁5号线北新桥站A口下,沿交道口东大街向西行400米)
电话: 010-56246263
2016/9/2 20:29:29
返回本版
1

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

快速回复楼主